產量是保證連續生產的基本條件,提高產量是保證生產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,破碎工序的生產量定額要超出成型和燒結定額,其標志就是必須保證陳化庫滿倉。因為破碎工序受內外因影響較大,例如連續雨雪天氣導致破碎量減少或無法工作,破碎設備出項問題等,所以,保證陳化庫滿倉可減少企業損失。
顆粒級配和和泥料最大粒徑是成型和燒結質量的重要指標,當這個指標失控時,會對后續生產帶來很大的困難。大家都認為影響因素最大的就是成型困難,我認為他對燒結也有一定的影響。制品的強度是由液相量決定的,當顆粒級配不合理時,例如塑性顆粒少時,燒結溫度則應有一個相應的提高,否則制品強度會降低,原因就是液相量是由塑性顆粒產生的,當其量減少時,同樣的燒結溫度產生的液相量也在減少。所以控制泥料的顆粒級配不但影響成型,也會影響燒結。
所有原料都經過了篩網控制,怎么會有雜質吶?我肯定的說:會有。例如當篩網破損,沒有及時更換或未被發現。大塊原料就會進入陳化庫。我在三個磚廠就遇見過這種情況,當生產多孔磚或空心砌塊時,由于篩網破損,大塊煤矸石或頁巖卡在機口,導致無法成型,必須打開機口人工清理。清理一次需要30分鐘,如果一個生產班遇見十幾塊大料,還談什么產量?控制雜質還要注意在檢修布料皮帶和多斗取料機遺留的材料,如棉紗、木塊等,因為強磁除鐵器對他們沒用,而這些雜質一旦進入設備中,造成的麻煩也很嚴重。
水分控制是破碎工序的一道環節,其目的是由原料變成泥料。陳化和風化的最大區別就在這一點上,我們知道:風化是按年計算的,而陳化是按小時計算的,差別很大。但是否多加水就能更好的陳化哪?回答這個問題前要考慮陳化是為了更好的成型就明白了。加水是為了陳化,陳化是為成型,所以加水必須考慮成型。成型的水分就是破碎后要加的水量,這是最科學的,但是,一旦水分超出成型要求,彌補的手段不多。穩妥的方法就是:當成型水分為14%時,破碎后原料加水控制在12~13%為宜。